磨矿机在什么情况下操作会导致磨机“胀肚
按胀肚性质磨机胀肚可分为干式胀肚和湿式胀肚两种。不论何种胀肚,其原因除矿石性质(硬度)、补加球制度外,主要是操作不当造成的。如:
1)给矿量过大。无论采用哪种磨矿方式,要想获得稳定的磨矿过程必须遵守物料的进出平衡原则:磨矿机全给矿量(Q给,包括原给矿量Q原和返矿量Q返)等于排矿量(Q排),即Q给=Q原 Q返=Q排。任何一个有效容积为V的磨矿机,其允许的 全给矿(即 通过能力)是一定的,即
Q给=Q原 Q返=Q原 Q原c=Q原(1 c)=qV
或
式中 q——磨矿机按原矿计 利用系数(输送能力),t/( );
c——返砂比c=Q返/Q原);
V——磨矿机有效容积, ;
Q原——按原矿计磨矿机生产率,t/h。
也就是说,在一定条件下磨矿机的通过能力(
)即Q排是一个常数。因此要保持磨矿机稳定生产而不胀肚的必要条件是Q原(1 c)≤Q排,破坏这一平衡条件,磨矿机工作便出现失调现象——“胀肚”。
2)给矿粒度变粗。当稳定工作的磨矿机,其给矿的粒度组成发生变化,粗级别含量增高时,如不及时调节给矿量,将会破坏磨矿机的这种稳定而引起胀肚。因为粗粒磨到指定细度需要在机内有较长的滞留时间,若不及时降低给入量,磨机内粗粒会越积越多,直到引起胀肚。
3)返砂量过大。闭路磨矿时,不合格粗粒会不断从
分级机分出返回磨矿机再磨(返回的粗粒级称为返砂)。尽管在一定范围内,适当增加返砂有利于磨矿机能力的增加,但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,当返砂量过大时,便破坏了Q排=Q原(1 c)的平衡关系,此时Q排<Q原(1 c),从而导致开始胀肚。
4)补加水量变化。在磨矿——分级回路中,补加水分“前水”(磨机排矿冲洗水)和“后水”(返砂冲洗水和磨机给矿水)。“前水”的变化将导致分级溢流细度和返砂量变化,进而影响磨机全给矿量变化,而“后水”直接影响磨矿质量分数。因此,某种原因(水压降低、水管堵塞等)使补加水量减少,会使磨矿质量分数过高而排不出来,也会造成磨机“胀肚”。总之,磨矿操作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,勤观测及时调整,使磨矿机均匀稳定运转。
- 推荐产品 -